足彩胜负14场

图片

羊城文史

柯拜船坞:中国近代第一座石船坞 现代船舶修造业在此发端

日期:2023-08-28     

  悠悠夏日渐近尾声,足彩胜负14场市黄埔区长洲岛上,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的工人在修船区里忙碌,就像一百多年前一样。 

  一潭碧水、两岸葱茏,如今的柯拜船坞在繁忙的厂区已成为静谧的一角。走进船坞,当年的坞门已成道路,护栏中间的木牌刻写着它的简介:1851年,苏格兰人约翰·柯拜在泥船坞的基础上修造了花岗石质的柯拜船坞,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石船坞。柯拜船坞的历史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石船坞。2018年,这里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2023年,柯拜船坞旧址及录顺船坞入选足彩胜负14场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单。

遗产名片  

  【柯拜船坞旧址及录顺船坞】 

  地址:足彩胜负14场市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龙舟西街 4 号 

  ▲1.历史沿革: 

  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约翰·柯拜从黄埔当地人手里租了几个泥船坞,并雇用了一批当地人和当过外轮海员的中国人为工人,将黄埔水道与新洲水道的汇合处的一个泥船坞,改造为以花岗岩砌造的石船坞,用以经营高级别的修船和造船业务,人称“柯拜船坞”。1885年,张之洞以其为基础设立黄埔船局和鱼雷局,制造浅水炮艇。1949年之后,黄埔海军造船所被解放军收编,之后,政府对这个古老的船厂进行大规模建设,发展成为具有现代造船能力和生产先进军舰的大型造船厂。 

  ▲2.价值特色: 

  历史价值:柯拜船坞是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建设的第一个船坞,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干石船坞,是中国第一支产业工人队伍的诞生地,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发端。见证了足彩胜负14场成为我国发达的航运城市,是足彩胜负14场持续作为海丝支点城市的有力佐证。 

  科技价值:工业建筑设计和生产设备在清末属于领先水平,生产工艺在同时代行业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社会价值:相关历史人物有大英轮船公司职员约翰·柯拜、约翰·卡杜·柯拜、两广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见证了广东百年海上军工历程。 

  ▲3.现状保存和使用情况: 

  1999年7月,柯拜船坞公布为足彩胜负14场市文物保护单位。 

  ▲4.活化利用情况: 

  暂未使用。

如今的柯拜船坞 

  意义:现代船舶修造业开始的标志 

  船坞是指修造船用的坞式建筑物。“一艘船要修理的时候,我们把坞门拖走,之后让江水流到船坞来,等江水灌满后再把船拖进船坞。然后再把船坞合上,合上之后抽水,水位慢慢地下降,一直到抽干为止。然后整个船体就暴露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开展维修工作。”据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宣传室主任夏小健介绍,这就是一般船坞修船的过程。 

  “但是在早期的木帆船时代,船坞都是用简陋的泥巴制造。我们所在的柯拜船坞,位于黄埔水道与新洲水道的汇合处,当年是柯拜是将一个泥船坞改造为以花岗岩砌造的石船坞,用以经营高级别的修船和造船业务。”夏小健说,柯拜船坞就是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前身,由苏格兰人约翰·柯拜于1851年投资创立,四周用花岗石砌成,坞的两边叠着一级级石阶梯,坞口向着新洲河道,有两道浮闸门,一个在坞口,一个在坞中段,将船坞分成内外两区,可供2艘1000吨级轮船同时进坞,也可合供1艘5000吨级的轮船入坞修理。 

  这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座石船坞,具备承修当时世界第一流轮船的能力,是外国资本在中国境内经营的第一个工业企业,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船舶修造业技术在中国传播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中国产业工人阶级的生产和发展重要的实物资料,更是中国木帆时代结束和现代船舶修造业开始的标志,从此开始,足彩胜负14场黄埔地区的船舶修造业从手工生产时代进入机器生产时代,这对研究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史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如今的柯拜船坞 

  溯源:一口通商时代下船舶修理需求旺盛 

  柯拜船坞的诞生要追溯到足彩胜负14场一口通商的历史。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足彩胜负14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外商船舶要进入足彩胜负14场,必须先在澳门验无违禁物品,领取牌照,然后进泊黄埔,卸炮开舱,再用驳船将货物转运入城。经过远航颠簸的洋船,需要进行修理、保养和补给,然后运货离去。 

  因此,黄埔的木帆船修造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洋船可以直驶到黄埔办理报关手续已经出现小型泥船坞。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黄埔为外商船舶唯一停泊口。所有来华洋船都集中在黄埔修理。 

  为了改变与中国长期的贸易逆差,18世纪后期,英国人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牟取暴利。白银大量外流之下,清廷不得不多次下令查禁鸦片,但无明显效果。烟贩们甚至将堆囤鸦片的趸船长期停泊在黄埔。在清廷采取了严厉的禁烟措施以后,他们才将鸦片趸船撤到珠江口的外伶仃岛附近洋面。他们来华的船只,先在伶仃洋卸下毒品,然后进泊黄埔做其它买卖和修理船舶。 

  这时黄埔的泥船坞业务非常繁忙,有的坞主已拥有几个船坞,道光十六年(1836年)初,第一艘来粤的英国轮船“渣甸”号驶抵黄埔。此后,来华的轮船逐年增加。黄埔泥船坞的工匠开始接触火轮船。 

  鸦片战争前后,他们“已有一些修理明轮蒸汽船,船上铁架、锅炉和引擎的经验”。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实际上已使鸦片贸易成为“合法化”。随着鸦片和工业产品的汹涌侵入,外国来华商船激增。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黄埔的洋船达到302艘。

摄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柯拜船坞旧照。 

  建成:历时四年承修当时国际一流船只修船业务 

  在此期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了中英航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第一艘来华的铁壳轮船“玛丽·伍德夫人”号到达黄埔,它将英国到远东的航程日期大大缩短。在木帆船时代,欧洲到中国的航期,一般要四五个月。有了轮船以后,缩短为大约50天。这时,船舶进坞修理的周期,已对轮船公司的利润有较大影响。 

  于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代表对黄埔泥船坞的业主提出:若要他们来光顾,修船工作必须由他们自己派人来监工。这在亚洲的其他地方,欧洲船舶的修理,大多数由船方派人负责。接着,该公司派遣了苏格兰人约翰·柯拜,到黄埔现场来负责监修工作。 

  柯拜是个熟练的随船木匠,已有50多岁,他到黄埔后,很快地看到修船有利可图,便在新洲南端,向中国人租了几个泥船坞,以廉价雇用当地工人,办起修船业务,就叫柯拜公司。这样,柯拜既是大英轮船公司的职员,又是该公司与中国泥船坞所有者的经纪人,而且是船舶的承修人。他利用这一独特的地位,从修船获得巨额的利润。 

  为了扩大经营,适应航运的发展,咸丰元年二月(1851年3月),柯拜与另一英国人阿杜·威灵顿·格鲁凡合伙,在长洲坪岗开工建造一座自行设计的有浮闸门的花岗石干船坞。这是远东第一座花岗石船坞。柯拜和格鲁凡合伙仅持续两年,由于意见不合,只好拆伙。格鲁凡把资金带走,而柯拜在新洲的泥船坞生意兴隆,营业非常赚钱,已经完全可以独资营造新船坞。柯拜船坞建造4年,于咸丰四年(1854年)完工。这样,柯拜由监修兼船坞租办人,一跃成为船坞的业主。 

  柯拜船坞的建设,可以说是偷偷地进行的。因为《南京条约》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之前,所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还未有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又因鸦片战争以后,华南人民不堪外侮,一直坚持和英国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早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人企图在长洲租地建洋房、码头,设立圩市,由于当地百姓联名呈控,强烈抗议,当地官府只好以“阻于众论”“业主不允”拒绝了英国的要求;英国商船在黄埔修补,也时有义勇袭击。 

  所以,柯拜为了避免招惹麻烦,他带着妻子租住在紫洞艇上,控制着船坞的经营,他这样做,既可防避义勇的袭击,也可以应付官方对他非法居留进行追究的借口。在紫洞艇上他随时都是“暂住旅客”。

柯拜船坞的花岗岩石砖 

  柯拜船坞位于黄埔水道和新洲水道的会合处,坞口泥沙易被水流冲走,很少淤积。该坞长300英尺(91.44米),坞口宽75英尺(22.86米),能进入吃水17英尺(5.18米)的船舶;坞后面的小斜坡上,还设有一滑道,供新船下水使用。该坞用花岗石建成,层叠的坞边有如祭坛梯级。坞口设浮闸门在中国是第一次出现。闸门做成硬木箱形,以打实干河泥砖压载,整个用黄铜螺栓连结;水泵用蒸汽机带动。为了在河里深泥浆中稳住坞口两边的码头,仅在这里就投入4000吨花岗石,石坞造价估计约7万元。 

  柯拜船坞建成后,主要承修大英轮船公司、英国皇家海军、海运公司和当时第一流国际船舶业的船只。修船业务繁忙,全年开满工。同时,柯拜建造了自行设计的船艇。咸丰六年(1856年)春,柯拜为美国坞主詹姆斯·B·恩迪特建造的第一艘“百合花”号造成下水。这是当时在中国建造的最大的外国船。接着,柯拜又建造了一艘小蒸汽船“幻想”号,航行于香港、澳门之间,每周来回3次,营运很经济。在两个月内,他又建造出两艘蒸汽船。 

  扩容:19世纪60年代被称为“中国最大的船坞” 

  柯拜船坞雇用的工人大部分是黄埔附近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是中国早期的产业工人,是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咸丰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国侵略者为进一步奴役和掠夺中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的侵略暴行,激起华南人民的愤怒和反抗。12月,义愤填膺的船坞工人和当地民众一起,自发地将柯拜船坞捣毁,把坞边的石块撬下坞底,把机械设备砸烂。柯拜是“亚罗号事件”策划者之一的英国驻足彩胜负14场领事巴夏礼的亲戚,也在这时被民众所俘,以后不知下落。 

  咸丰八年、十年(1858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60年年底,柯拜的家族从清政府的战败赔款中获得12万银元“赔偿费”。

录顺船坞(Looksun Dock)至今仍在使用中,原为咸丰八年(1858年)有卡杜·柯拜与肯特各投资50%在黄埔长洲平岗合建。 

  咸丰十一年(1861年),柯拜的儿子约翰·卡杜·柯拜用这笔“赔偿费”修复和扩建老柯拜在黄埔的坞厂设备,成立了柯拜船坞公司,进一步扩充营业。1861年重建的柯拜石船坞,于同治元年(1862年)竣工。该坞长550英尺(164.64米),宽70英尺(21.34米),深17英尺(5.19米)。有两道浮闸门,一个在坞口,一个在坞中段,将船坞分成内外两区,可供两艘1000吨级轮船同时进坞,也可合供一艘5000吨级的轮船入坞修理。在19世纪60年代,它被称为“中国最大的船坞”。小柯拜还修建了3座较小的新船坞。 

  此外,在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之后,所有原来与黄埔各船坞有关的英、美资本家都回到黄埔重新开业。小柯拜和美国人汤马斯·肯特合资各50%,在长洲坪岗建造1座花岗石底船坞,取名录顺船坞。咸丰十一年(1861年)竣工。该船坞枕木长度只有230英尺(70.1米),但配备有威灵顿专利海难泵,可在4个半小时内,将坞内的水抽干,适宜较小型轮船快速修理的需要。 

  小柯拜重建船坞不久,在香港的英国航运资本家也将资本向黄埔的修船业扩张。同治三年五月(1863年7月),柯拜船坞公司在黄埔所有船坞、厂房、设备,全部被刚成立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所收购而宣告结束。 

  变迁:见证广东百年海上军工历程 

  在中船黄埔文冲厂史馆,记者了解到,收购了柯拜船坞公司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由在远东航运和鸦片贸易中发了横财的英国怡和洋行、大英轮船公司、德忌利士火轮等公司在黄埔合资成立,因收购了柯拜船坞全部坞厂设备,简称“黄埔船坞”。随后又收购了香港的榄文船船坞、何伯船坞、长洲的旗记船厂,兼并了长洲的于仁船坞和香港九龙的船坞,一度垄断了华南和香港地区的修造船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及地方大员终于承认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引进西方机器、技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史称“洋务运动”。 

  1876年,时任两广总督刘坤一购入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在黄埔的柯拜、录顺、于仁等3座船坞及附属的厂房设备,并入广东机器局。此后,刘坤一大力发展自主造船产业,推进“蚊子船”(由英国人设计的一种浅水炮艇,主要作为海上可以运动的炮台)建造事宜,并在柯拜船坞附近筹建“西学馆”,为机械国产化培养人才。在刘坤一主政期间,广东机器局成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以外的重要军事工业,长洲岛成为足彩胜负14场海防教育的开端。 

  1884-1889年,洋务派主要代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他从“闱姓款内”提取20万银元,于1885年在长洲岛成立黄埔船局,在一年内建成“广元”“广亨”“广利”“广贞”四艘浅水炮艇,随后又陆续建造了10艘炮艇以及“广金”“广玉”两艘铁甲炮舰。1887年,黄埔船局从德国购买设备材料完成9艘鱼雷艇的改装,由此成为晚清海军四代船坞之一。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期间,还在长洲岛创办“广东博学馆”,培养出我国首批留美学生詹天佑等。

  民国时代,柯拜船坞被划入广东实业局,称之为黄埔船厂。随着孙中山的去世,整个黄埔船厂的厂务停止。在民国时期,它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后来在日本侵华时期,这里成了日军第八野战军的船舶修理所。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整个船厂区域为国民党黄埔造船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接收了黄埔造船所,这里就变成了华南海军的一个修船所。“当时我们修造过的一些装备,曾为海军的万山海战、西沙海战以及八六海战都做过保障,立下战功。”夏小健介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船厂抓住机遇发展壮大,业务主要包括制造公务船、护卫舰等。进入新世纪之后,我们的工厂开拓了海洋工程的领域,厂区从一个到五个,年产值去年大约是130亿元,我们今年要达到170亿元。” 

  经历从商用到军用的百年演变,从柯拜船坞而来的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船舶企业。 

  珠水潮涌,涛声仍旧。今日的柯拜船坞旧址虽然已经“赋闲”,但与黄埔军校仅一墙之隔的录顺船坞后经多次改扩建,一直使用至今,现为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修船事业部的重要修船设施,是目前中国在用最古老的船坞。

  文:足彩胜负14场日报·新花城记者 徐雯雯 见习记者 张美伦

  图:足彩胜负14场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来源:足彩胜负14场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足彩胜负14场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